新村鎮廢水處理裝置
極開展“5S"管理: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及素養。
搞好環境工作,營造良好的生活、生產環境,確保水質處理達標合格。
農村污水處理問題亟待解決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在改善農村地區人居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城市相比,由于底子薄、基礎差,當前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后,人居環境差,環境安全隱患與問題突出。據報道,目前全國農村每年有超過2500萬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響村民居住環境,嚴重威脅農民的身體健康。建設部《村莊人居環境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9個省43個縣74個村莊的入村入戶調查顯示,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農村污水除處理率低這一顯著特點外,間歇排放排量少且分散,這是農村污水的又一典型特征,此外,氮磷濃度高及含有大量的營養鹽、細菌、病毒等特點,給農村污水的收集和處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新村鎮廢水處理裝置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了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建設部《關于村莊整治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村莊整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規劃,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并將此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檢驗標準,促進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環保產業結構將進一步調整,資源節約型產品、潔凈產品的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將繼續迅速發展;環境服務業的規模將逐步擴大。城市污水處理、污泥處理、脫硫脫硝等重點領域環保將達到1.2萬億元,拉動環保產業產值1.32萬億元。
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污許可、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審核、強制淘汰、限期治理、環境標識和認證制度。
因此,重視與加強農村地區的污水排放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工作,避免因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而對農村地區的水體、土地等自然環境產生污染影響,確保農村水源安全和農民身體健康,既是新農村建設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村莊整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中所要解決的急需、迫切、突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處理模式
我國地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間農村差別較大,加之農村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居住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使得污水處理方式不能過于單一,而應根據農村具體現狀、特點、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經濟與社會條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處理模式。
首先是分散處理模式,即將農戶污水按照分區進行收集,以稍大的村莊或鄰近村莊的聯合為宜,每個區域污水單獨處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中小型污水處理設備或自然處理等形式處理村莊污水。該處理模式具有布局靈活、施工簡單、管理方便、出水水質有保障等特點。適用于村莊布局分散、規模較小、地形條件復雜、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莊污水處理。通常在我國中西部村莊布局較為分散的地區采用。其次是集中處理模式,即所有農戶產生的污水進行集中收集,統一建設一處處理設施處理村莊全部污水。污水處理采用自然處理、常規生物處理等工藝形式。該處理模式具有占地面積小、抗沖擊能力強、出水水質好等特點。適用于村莊布局相對密集、規模較大、經濟條件好、村鎮企業或旅游業發達、處于水源保護區內的單村或聯村污水處理。通常適合于在我國東部和華北地區,村莊分布密集、經濟基礎較好的農村采用。第三是接入市政管網統一處理模式,即村莊內所有農戶污水經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統一接入鄰近市政污水管網,利用城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村莊污水。該處理模式具有省、施工周期短、見效快、統一管理方便等特點。適用于距離市政污水管網較近(一般5公里以內),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莊污水處理。適合于靠近城市或城鎮、經濟基礎較好,具備實現農村污水處理由“分散治污"向“集中治污、集中控制"轉變條件的農村地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