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床養豬技術的關鍵環節之一是生物發酵,即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分解糞便等排泄物,釋放出熱量。發酵床產熱在春、秋、冬季等低溫季節已經表現出了顯著的優越性,為豬提供舒適溫暖的環境,節約大量的冬季取暖費用;針對傳統養殖模式下水泥地面的冷涼而言,有效地改變了豬體尤其是腹部溫度,改善了消化道的功能,減少和降低了消化道系統疾病的發生;增強了豬的抵抗力,節約用藥成本,降低死亡率等等。但是發酵床產熱在高溫季節是否對豬產生不利的影響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我們通過對北京大興區生態養豬模式下豬舍內空氣溫度、濕度和發酵床有機墊料的溫度、水分含量以及豬的行為學狀況進行觀察研究,以及生態環保型健康養豬模式的實踐,總結了高溫季節生態環保型健康養豬的經驗,提出了一套生態發酵床夏季養豬的技術管理措施,供同行們商榷。
發酵床養豬技術中安全度夏措施有如下幾點。
1監測墊料溫度
要經常監測墊料溫度,重點監測表層以下5 cm、20 cm和40 cm三層的溫度。后二層是微生物菌中繁殖和活躍的地區,糞尿的分解主要是在這里完成的,應該有較高的溫度,一般來說,20cm左右的溫度應該達到40℃以上,40 cm左右應該達到50~60℃,而表層溫度應控制在35℃以下。如果表層和中層溫度過高,應該控制和調整該層墊料的濕度,降低濕度可以控制溫度。建議不采用提高濕度降低溫度的措施,因為過高的濕度常常導致發酵床的損壞。
通常發酵床墊料的溫度段應該位于發酵床的中層偏下段,保育豬發酵床為向下20~30 cm處、育成豬發酵床為向下40~60 cm處。如果按照日常操作規程養護,高溫段還是向發酵床表面位移,則需更新發酵床墊料。
發酵床內溫度持續降低,糞尿分解速度緩慢,墊料顏色逐漸加深,并且出現臭味,這是菌種活力降低、日常管理不到位、翻松不及時的表現。應及時采取措施,防止死床現象的發生。
2調整墊料的濕度
調整發酵床不同深度的墊料水分含量,可以調整發酵床的產熱。發酵床技術本身的特點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糞便,而分解糞便的過程就是一個產熱過程。我們知道,糞便的分解過程主要集中在發酵床向下20~40 cm)深度之中,我們可以將墊料深度劃分成三部分:將向下30~50 cm的墊料水分調整到50%~60%左右,將向下10~30 cm的墊料水分調整為40%~50%左右,將表面向下10 cm的墊料水分控制在30%~40%左右,這樣,由下至上形成一個遞減的水分含量梯度,使得表層分解糞便緩慢,產熱量減少,下層為糞便分解區,產生的熱量在由下向上傳遞的過程中遞減,這樣,即創造了表層溫度較低的適宜環境,又使得糞便得以正常分解。
要注意防止發酵床墊料過于干燥,墊料水分降到一定水平后,微生物的繁殖就會受阻或者停止。墊料過干,在豬奔跑時可見飛揚的塵土,此時應向發酵床噴灑好旺農發酵床菌種原液等活性營養劑稀釋液或水分,以保持土著微生物菌群的活性。
發酵床墊料不能過于潮濕,合適的水分含量通常為40%~60%,因季節或空氣濕度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實踐中應把握“手握成團、松后即散”的程度,即在檢查墊料水分時,用手抓起墊料攥緊,如果感覺潮濕,松后即散,可判斷為40%~50%的水分;如果感覺有水但未流出,松后成團,抖動即散,可以判斷為60%~65%;如果攥緊墊料有水從指縫滴下,則說明水分含量為70%~80%。
如果過濕,極易出現床面變硬現象,加大了翻床的頻率和勞力,甚至抑制菌種活力。墊料過濕,可增加墊料翻耕次數,或及時補充新鮮干燥墊料,以便通過蒸發、稀釋等手段降低水分含量。尤其要防止飲水系統漏水或雨水、冷凝水等進入發酵床,導致局部水分過高,墊料腐敗,造成死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