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12月31日以來,“限塑令”實施已近10年。隨著快遞、外賣等新興行業的迅猛發展,“限塑令”不斷在面臨新的挑戰……
有數據顯示,目前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三家平臺日接單量達2000萬份。按照每單消耗3個塑料餐盒估算,外賣平臺日消耗塑料制品超過6000萬個。為了不讓外賣垃圾成為法外之地,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2日下午,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將研究調整“限塑令”,延伸至電商快遞等新興領域。
報道稱,11月2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聯組會議,結合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
在回答郎勝委員提出的如何治理電子商務、快遞業等新興領域過度包裝的詢問時,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日前已經出臺了《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實施方案》,正在協調起草《關于推廣標準托盤、發展單元化物流的意見》。
他表示,下一步,將及時調整相關的政策,準備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調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電商、快遞、外賣等行業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裝使用的相關實施方案,并且督促地方,特別是城市加大落實的力度。
“限塑令”從2007年12月31日頒布到2008年6月1日正式執行,明確規定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同時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
而由于“限塑令”實施于10年前,對一些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鞭長莫及。據悉,根據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外賣平臺數據顯示,三家平臺日訂單量2000萬左右,根據一家公益環保組織的采集100個訂單樣本測算,平均每單要消耗3.27個塑料餐盒或杯子。按照上述數據估算,外賣平臺一天消耗的塑料制品要超過6000萬個。
除了外賣行業,快遞行業也是塑料制品消耗的大戶。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6年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現狀及趨勢報告》,2016年中國快遞業完成業務量突破300億件,同比增長50%以上,包裝垃圾高達400萬噸,這些垃圾大多不可溶解。
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城市中心區快遞包裝垃圾的增量在清運生活垃圾增量中占比超過九成。
據《中國塑料制品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1~5月我國塑料制品累計產量3047萬噸,累計增長3.8%。
在“限塑令”實施的這些年,一直被大眾詬病是名存實亡,甚至還被稱為是“賣塑令”,有不少商家在這個過程中賺的盆滿缽滿。
在消費者購物的過程中,一些小商鋪直接提供免費塑料袋,而消費者在大商店直接花上幾毛錢購買一個新的手拎塑料袋,連卷袋則以強制消費的方式轉嫁到商品價格中。至于理論上應該用來代替的環保袋在很多超市更本不見蹤影,想裝東西只能買塑料袋,消費者想環保都不行。還有些商家通過“互聯網+”推廣塑料袋,付款時掃碼關注,就能免費得“袋”。
為了解決“限塑令”推行多年后遇到的難題,有一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了積極的探索。
2015年1月1日起,吉林省正式實施“禁塑令”,規定全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這是“限塑令”實施6年后,首個全面實施“禁塑令”的省份。2015年5月,《江蘇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草案)》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明確,條例實施一年后起,餐飲經營者應提供可循環使用筷子和可降解塑料餐具;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銷售、無償或者變相無償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購物袋。
據悉,吉林省在施行“禁塑令”后,各地區大型商業連鎖企業都對主要塑料產品都進行了替換,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的連鎖商超產品替換率達到85%。相比于兩三角錢的普通塑料袋,環保塑料袋價格“昂貴”,在0.6元~0.8元左右。據當地媒體報道,“禁塑令”實施后,消費者從最初的不適應開始逐漸接受,不再購買塑料袋,而是自帶布袋。
有評論指出,目前市場和消費者已經漸漸對“限塑令”的調節杠桿產生麻木心理,商家愿意付出餐盒的微薄代價,消費者也愿意為兩三角錢的不可降解塑料袋買單,“限塑令”淪為“賣塑令”。如果國家轉變思路,對環保塑料袋生產企業給予補貼,同時全面取締不可降解塑料袋,那么“禁塑令”或可順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