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從初創之時的默默無聞到如今在裝備制造業成為頂尖翹楚,背后凝聚著伊之密無數個日夜的辛勤耕耘和匠心追求。不做夢想的空想者,只做勇敢的敢行者,通過不斷創新,伊之密在行業中打破一個又一個難以打破的邊界,開啟設備全新的應用可能性。
“讓中國裝備技術與世界同步,讓中國制造更有價值”,對伊之密而言,這并不是一句單純的口號,而是其長期秉承的創業初心和實踐目標。
連接,打開機會的窗口
在創立十五周年之際,伊之密力邀全球裝備制造業多位資深技術專家,舉辦YIZUMI 2017 CONNECT先進成型技術連接大會,共同分享當下最頂尖的注塑成型技術,并探討行業難點、痛點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吸引了700多名嘉賓參與其中。
會上,德國亞琛大學塑料加工研究所(IKV)前首席工程師,伊之密合作伙伴 Arno Rogalla博士、德國GK Concept公司總裁創始人Roger Kaufmann先生、意大利HRSflow好塑熱流道銷售支持及商務發展Moreno Carvani先生、伊之密首席戰略官Dr..Ing.Hans Wobbe、以及伊之密多物料項目部項目經理黃東輝先生圍繞工業4.0對注塑行業的影響、微發泡成型技術、輕量化設計對復合技術的要求、伊之密產品戰略——工藝應用驅動工程技術、注塑工藝優化技術創新、多物料注塑成型技術等話題分別發表了演講,分享各自的實戰經驗。
隨后,一場“如何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激活增長”的巔峰對話就此展開。
伊之密董事總經理甄榮輝先生表示,舉辦這樣一場會議,目的是希望通過伊之密搭建的平臺,使國內企業在了解歐洲先進技術的同時,提取共同的興趣點,讓先進的方案普及化,讓企業的投資最小化,最終將應用落地。但這是一個需要轉化的過程,伊之密計劃通過一年的時間,在五沙廠區投資建立創新中心,除了設有5000多平米的測試中心可對不同的材料性能進行測試外,還將配備8000多平米集教學、辦公、培訓為一體的研發中心,根據應用場景優化方案,將最佳的工藝方案和參數提煉出來,驗證其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后,再對客戶進行培訓,使復雜的方案簡單化,變得易學易用。
開放,擁抱歐洲頂尖技術
世界裝備看歐洲,歐洲裝備看德國。確實,德國云集了全球頂尖的裝備制造企業、知名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伊之密從2016年起就開始頻繁聯系德國科研機構,包括世界最頂尖的聚合物加工科研機構——亞琛工業大學塑料成型研究所(IKV),成功申請成為其會員企業。其后多次的走訪和學習拓寬了伊之密全員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全球工藝的發展趨勢,并不斷思考如何將最新技術融合到新產品的開發中,使設備的應用更加多樣化。
本次活動中,伊之密安排了生產車間和展廳技術匯展參觀。四個不同主題的展區現場展示覆蓋塑料、橡膠、鎂合金等材料的20多種成型方案,涉及多物料、微發泡FoamPro和半固態鎂合金等先進成型技術,能夠滿足汽車、包裝、家電、醫療、3C等諸多行業的應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伊之密FoamPro工藝,利用該工藝通過高性能全鋁模具生產的公文箱,實現了高光、啞光、皮紋、纖維織布和顆粒這五種表面復雜紋路,突破了MuCell技術瓶頸。微發泡技術的投入大,風險也大,因此在中國愿意去嘗試的企業少之又少。但伊之密還是堅決的走出了這一步,在短短五個月內組合多家知名企業的頂尖技術,遠程同步設計、同步制造,最終將表面紋路效果做得非常理想。這是伊之密連接歐洲先進技術一次大膽的突破,未來,伊之密將會把這種突破繼續貫徹下去,開展新產品開發,工藝應用創新。
蛻變,從主機制造商到解決方案供應商
甄榮輝先生指出,中國制造的裝備,就主機而言,跟德國的差距并不大,但若論及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中國企業可能只稱得上是“初學者”。德國裝備行業首先關注的并不是主機結構,而是工業應用方案。工業應用方案和材料應用方案在不斷更新,主機結構需要追得上這種更新,并做出相應改變。但中國的塑料裝備行業恰恰重機械設計,輕工藝研究,中國目前生產了全球80%的注塑機,未來的成長空間在哪里?并不是將數量做多,而是對主機的應用進行升級,來適應新材料、新工藝、新制品的要求。
伊之密也在轉型,從主機制造商轉變成解決方案供應商,因為單純研究主機的升級,脫離市場的實際應用需求,顯然是一條死路,企業需要從原材料、成型工藝、產品設計、甚至到模具全套吃透,才能制造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