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曾是“江北最大廢舊塑料市場”,白云湖鎮就是這個市場的“主陣地”。仁泉是石珩西村村民,白云湖取締廢舊塑料加工后,他積極轉產,現在經營著一家大棚材料制造廠。
2011年3月,當地全面取締了這項經營活動,可退出廢舊塑料加工的白云湖的昔日破爛王們,如何保證經濟來源?又如何實現致富過上好日子?
讓土地成為“綠色銀行”
在家門口拿上工資,白云湖鎮韓碼村的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可如今,因為接了常青高峰竹柳種植基地的活計,300多農民真就從田里“走”了出來,成了工人。2012年,白云湖原廢舊塑料加工戶、韓碼村民張克金,帶領300村民成立了章丘市常青高峰竹柳種植合作社,累計投資300余萬元,通過種植和初加工高峰竹柳,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高峰竹柳具有生長快、抗性強、材質好、高密植等諸多優點。”4月13日,在基地場地旁,張克金這樣介紹。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高峰竹柳可以用來種紙漿林和經濟林,紙漿林一畝地可以種植1萬株,3至4年后就可以用來做紙漿,價值可達10萬元,種植密度是楊樹的6至8倍,生長速度是楊樹的1倍,加上銷售價格是楊樹的1倍,總體效益是楊樹的15倍。“幾年后,我的高峰竹柳種植基地就會成為‘綠色銀行’。”張克金說。
記者了解到,張克金從村民手中流轉的土地,一年一畝地約有1000余元的承包費,然后再讓從土地當中解脫出來的村民再來他的基地打工,每人每天60元。目前,他已流轉土地300多畝。下一步,張克金還計劃注冊種植公司,把常青高峰竹柳基地打造成一家集種植、深加工和科研為一體的專業化龍頭企業,提升安置和轉移勞動力能力,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飛躍發展。
“轉產業”開辟致富多門路
環境優美、經濟富裕、鄰里和睦,哪哪兒都透著一股子生氣………在白云湖鎮石珩村,一提起“轉產”,村民們都感嘆不得了——“當初,誰能想到能有這么大的變化?”“眼下,咱能放心喝下無污染的放心水了。”
孫仁泉是石珩西村村民,白云湖取締廢舊塑料加工后,他積極轉產,現在經營著一家大棚材料制造廠。記者來孫仁泉的廠子采訪時,遇到歷城區的闞先生來這里考察,“聽說他這里的材料好,我專程來看看,準備在這制作大棚。”
也有開發“藝術品”的。劉永峰自17歲開始就干上了廢舊塑料加工,一干就是20年。廢舊塑料加工企業被全面叫停后,他就考慮著再干點啥。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蘆葦畫,便尋思著學習制作,最終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白云湖最不缺的就是蘆葦,自己本身也愛好畫畫,這也算是把興趣做成買賣。”劉永峰說,白云湖里的棉葦韌性好,色澤也好,最適宜制作,還天然、環保,不用著色,只用特制的烙鐵就能“燙”出不一樣的顏色,特別自然,還永不褪色。“有對濟南的夫婦花了1000元錢帶走了一幅‘年年有余’,那是我賣出的第一幅畫。這可讓我的信心‘爆了棚’,原來咱老農搞起藝術創作照樣能致富。”劉永峰說。
壯大集體經濟要謀新途徑
鄭碼村位于白云湖北岸,全村3300多人,目前有40%的村民從事水產養殖。鄭碼村黨支部書記劉士國告訴記者,2011年以前,鄭碼村有兩大傳統產業——廢舊塑料加工和水產養殖,每年可創造村集體經濟收入100多萬元。隨著集中取締廢舊塑料經營活動的開展,鄭碼村的集體收入銳減了30%。
在劉士國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于村東部一處廢棄小型園區,這里以前就是村里的廢舊塑料加工區,目前正在積極招商引資,盤活這塊閑置資產,增加村集體經濟。
然而,這只是鄭碼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一個方向,劉士國說,為了更好地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他們結合本村的地理位置優勢,將會集中更多的精力發展三產經濟。“白云湖公園目前已列入國家濕地公園,下一步我們將重點發展餐飲服務和生態旅游業,為村民創造更多的財富。”劉士國對未來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