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器人產業過度依賴“進口糧”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過程中。由于機器人產業帶來的新動能為傳統工業注入強大活力,因此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地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機器人產業園或產業基地多達數十個,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總數已從2014年初的200余家,發展到如今的上千家。
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三年占據著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頭把交椅,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然而,在市場繁榮發展的表象下,缺乏關鍵技術支撐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的最大掣肘。美國國際數據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在中國龐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中,本土品牌機器人僅占4%,并且國產機器人大量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
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國內的機器人企業大量扎堆在產業中下游,其生產出的機器人應用和智能都處在較低水平,根本無法與國際巨頭相提并論。此外,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的日子并不好過,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高、需求量大,使本土機器人失去了與“洋品牌”機器人比拼的成本優勢。
緣何國產機器人高產卻低端?
縱觀我國機器人產業鏈,正呈現出“下游系統集成商龐大,中游機器人本體制造分散,上游核心零部件缺失”的特點。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到,國內90%的機器人企業都處在下游環節。而造成產業鏈發展失衡,國產機器人陷入“微利走量”困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國內機器人產業缺乏技術型人才。眾所周知,機器人是一個高精尖技術集成的復雜工程,不論是前期設計、組裝調試、應用開發,還是后期維修、管理,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才與之對應。而專業人才的短缺,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業的創新進步,使其他資源大量囤積在產業鏈的下游,導致產業發展緩慢。
另一方面,產業缺乏合理布局和規劃。近些年來,各地政府為了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出臺了許多土地使用、資金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組織動員行業巨頭發揮帶頭作用,幫助中小企業的發展。然而,這還遠遠不夠,沒有科學宏觀的布局規劃,以及良好的產業應用生態圈,國產機器人品牌將很難力爭上游,從而實現產業升級。
集中資源發展核心技術破除魔咒
誠然,在國民經濟結構戰略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力成本上漲的驅動下,國內機器人產業的前景將一片大好。對于產業的發展,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整合產業的創新資源,推動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重點支持關鍵零部件質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同時開展機器人試點示范、推廣應用和人才培育。而防止無序擴張、規范行業發展,則將從加強規劃引領、提高準入門檻、制定行業標準等方面著手。
對于本土機器人企業而言,要提高競爭優勢,實現技術升級,或可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圍繞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等傳統工業領域,積極研發新產品,擴大市場應用。同時,以市場為導向,挖掘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消費級機器人市場的需求,搶占發展制高點,爭奪國際話語權。
第二,積極參與國家產學研項目,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合作交流,主動培育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究,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瓶頸,早日走出“別人吃肉我喝湯”的尷尬處境。
最后,告別各自為營的發展模式,也十分重要。產業鏈各方可充分利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的區域優勢,協同創新發展,形成多元化的應用生態圈,集中資源共同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