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四中院正式受理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起訴三家外賣平臺環境污染責任糾紛一案。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在其訂餐界面顯著位置設置是否有償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選項,對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明碼標價;并判令被告對其已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修復或承擔修復費用。
如今,三家平臺已經對外表態,稱正在積極準備新的環保計劃。其實,一次性餐具,即便商家沒有額外標價、收費,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在消費者那邊,不管是誤以為免費,還是無權選擇“0餐具”,或不在意一點“小錢”,負擔最終都會體現在環境上。
涉及商品領域的問題,不可忽視經濟手段的作用。反思九年限塑不力,很多人將矛頭指向“賣塑”,說商店賺了不少,但塑料袋卻越來越多。實際上,正因為超市塑料袋價格太低廉,才導致了消費者用量大,然后隨意丟棄。如果塑料袋價格賣得高一些,重復使用就會增多。當然,前提是塑料袋質量提高,而不是強制漲價讓制造商和超市賺取暴利。
一次性餐具的問題也是相同的道理,只有明確感受到成本問題,消費者才會重新考量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必要性。綠聯會訴三大外賣平臺,并不是限制外賣平臺的發展,而是要求其對一次性餐具明碼標價,目的就是通過“成本感”以及選擇權,讓更多人改變消費習慣。而相關部門也應運用類似思維,提高一次性餐具的生產標準;標準高了,一是利于重復使用,二是價格上漲倒逼公眾改變無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