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昂貴的生產成本和低廉的國際油價,國內石油生產商和加工商選擇了更為劃算的“減產、買貨”策略。而在儲備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伴隨地煉企業原油進口逐步放開,這個群體正在成為我國原油進口的新力量。
我國原油進口的新力量或是地煉企業
原油進口持續增長
今年4月份,我國原油產量創下近三年新低。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4月原油產量為1659萬噸,同比減少5.6%,平均每日約404萬桶,是2013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今年前4個月原油產量為6814萬噸,平均每日411萬桶,同比減少2.7%。
海關總署5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石油進口總計3258萬噸。相當于每日796萬桶,較前一個月增加3.2%,接近2月份的紀錄高點804萬桶。凈石油產品出口較3月份減少10%至117萬噸。
本周一,美國原油期貨(WTI)上漲1.64%,報每桶47美元;布倫特原油報每桶48.58美元。在原油反彈的情況下,當前的原油價格也比兩年前國際油價100美元的高點“打了對折”。
業內人士解釋,在40美元的油價水平上,國內油企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產油不如買油劃算。
在更大的框架內,“囤油經濟學”已經被更多人士認可。市場人士認為,一方面可以增加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另一方面還可以趁著油價低位節省不少錢。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原油進口渠道一直存在變數。中東產油國是我國最主要的原油進口地區,比重超過50%。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原油產量達2.15億噸,較上一年增長了1.7%,同期我國石油消費量為5.43億噸。2015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突破60%。
地煉企業空間較大
從去年開始“胃小吃不下”的擔憂逐漸被印證。中宇資訊預測,由于庫存能力和運輸等因素制約,今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增速同比將略有下滑,預計增長8%,年內進口原油3.2億噸。
機構分析師認為,原油進口量不斷攀升,對我國港口裝卸能力和石油儲備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我國原油儲能僅為單日原油進口量的16倍,主要儲存中心或趨于飽和。
海關數據顯示,一季度在中國最大石油港口青島港卸貨的原油較上年同期驟增73%,但由于缺少輸往地方煉廠的石油管道只能以汽運為主,物流達到瓶頸。
在進口增多的過程中,我國地煉企業正以新的身份參與進來。據媒體報道,自2015年8月份開始,地煉煉廠紛紛申請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目前,國內地煉煉廠已有26家涉及進口原油使用,其中16家已獲批,其他已獲得書面審核或仍在申請中。在進口原油資質方面,目前已有11家企業獲得進口原油資格。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為8760萬噸,相比2015年增加5000萬噸,新增量主要由地煉使用。未來地煉原油進口進一步增加的空間很大。
隨著原油進口渠道增多,國內部分貿易商將重點轉移到國際原油供應方,燃料油的進口比例快速下滑。
消息人士稱,隨著原油的使用和進口愈加寬松,進口燃料油在各個煉廠中的使用比例或從當前的25%,萎縮至年底的15%,年度燃料油在地煉原料中使用量或至100-180萬噸左右,將是近年來最低水平。
不過,也有分析師指出,我國進口原油并未轉化為有效需求。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國內原油加工量為1.2億噸左右,同比減少500萬噸。